11月8日下午,第十三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开幕。本届论坛主题聚焦新闻教育问题,围绕“新闻:学什么?教什么?”展开讨论,来自北京36所高校的师生与各大主要媒体的记者共约八百人齐聚一堂。
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与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、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。校外嘉宾有: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,《中国青年报》原党组书记、社长、总编辑陈小川,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,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副部长、新闻学院院长刘昶,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,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、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监事长滕俊杰,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吴克宇,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、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;校内嘉宾有: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资深教授、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,我院院长胡智锋等。这些名专家、名记者、名主持汇聚一堂,共同探讨新闻教育的当下关切与未来发展。我校宣传部部长刘长旭,和校团委、校友会等相关机关部处负责同志和老师参加了论坛。论坛由新华网、光明网、腾讯网全程直播。
本论坛由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主持。我校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,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,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、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先后致开幕词。
胡智锋
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
黄会林资深教授谈到,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影响,当代新闻教育既要积极创新、培养“融媒体”意识,尝试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方式,更要秉持新闻人的理想信念,时刻不忘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。在记者笔下,应有天下风云,有人间冷暖,有天地浩气,有家国情怀。唯其如此,才能永葆青春与激情,做国家和社会的“瞭望者”。
黄会林资深教授
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
喻国明院长以一个故事开场,生动描绘了当前记者行业面临的窘境。他呼吁社会对记者行业多些宽容、少些苛责,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和舆论环境。
喻国明
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
作为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的主要发起人,俞虹教授阐释了论坛的价值追求与责任担当。就“新闻教育”的主题,俞虹教授特别谈到,本科基础教学中除了必须要有的家国情怀、人文精神、通识教育外,文字传播能力、口语传播能力、视频传播能力、数据处理能力、营销管理能力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功。
俞 虹
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、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
之后,现场嘉宾围绕“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?”“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新闻人?”“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?”三个子议题依次展开阐述与互动交流。
第一部分: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教育?
谈及新闻教育问题,刘昶院长直言高校的教育目标不能与媒体职业培训划等号,更要教导新闻学子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。此外,通过学术研究和深入思考,新闻学界能为传媒行业提供方向引领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。高校新闻专业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为旨归,进而提升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。
刘 昶
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副部长、新闻学院院长
“我拿什么教给你,我的学生?” 敬一丹笑言自己从毕业留校到现在退休,每逢给学生上课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。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着媒体行业的巨变,“记者节的设立就是在提醒我们,在变化的时代怎样当一个真正的记者”。
敬一丹
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
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张志君因工作原因未能赶到现场。在视频中,张志君提出新闻教育应该“以不变求生存,以变谋发展”。他强调,新闻教育不能动摇“不说假话”的价值引导;不能改变在服务社会、传承文化、教学科研等方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。
第二部分: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新闻人?
作为资深新闻人,陈小川直言他喜欢“不着急的记者”。今天有不少初入新闻行业的年轻人焦虑转行、着急落户,但真正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人生追求的记者,一定会扎根其中,感受到这一职业的独特魅力。
陈小川
《中国青年报》原党组书记、社长、总编辑
滕俊杰从三十年从业经历出发,系统阐述了“角度、速度、深度”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性。在面对普通民众、明星大咖时,记者要保持平等、不卑不亢的角度;在面对突发事件时,比其他媒体早一秒也是伟大的胜利;此外,深度调查、深入真相也是记者的基本素养。
滕俊杰
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
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监事长
“在人们不看报纸电视的情况下,新闻职业者通过什么来实现新闻理想?”吴克宇犀利的问题表达了新闻从业者的普遍焦虑。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和事实,吴克宇指出信息传播出现社交化、移动化、视频化的趋势与特征,媒体应当秉持“用户至上”理念,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媒体融合。
吴克宇
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
喻国明教授总结道,高校新闻教育应该将媒体行业中先进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,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同时注入开拓创新的活力。
第三部分: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?
白岩松以“道”字破题。何为道?知行合一。在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“行”高更猛进时,“知”也随之动摇。目前高校将太多精力放到对新技术的培训上,而记者的基本能力培养被弃置了。面对这一现象,白岩松重申了作为记者的四个基本能力:概括能力、采访能力、写作能力、口语表达能力。他类比十九大报告中“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”的提法,认为在动态发展的传媒行业中,记者的基本能力仍是不变的着力点。
白岩松
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
随后,时统宇补充道,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还是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记者,还是“追问真相、内容为王”的报道,传媒业要回到常识,回到自然,回到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时统宇
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
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也因工作原因未能赶到现场,他在视频中指出,新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要“脚踏大地、远见卓识”。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,培养新的时代观和世界观,以强大的发现能力,准确的判断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。
最后,俞虹教授作闭幕致辞,她充分肯定了嘉宾们丰富多元的观点,并再次回到新闻教育的原点,提出知行合一、道术结合的期冀。她特别感谢了北京师范大学对本活动的支持。第十三届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圆满落幕,新闻人的理想与信念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