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9-2023年“读懂中国”获奖征文成果展(五)
自2019年至今,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关工委“读懂中国”活动精神和统一安排,面向全体师生组织开展“读懂中国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。学院用文字、照片与视频记录学校多名前辈的生平事迹与人格精神,并通过讲座、研讨、展览参观等线上线下活动,进行典型事迹与优秀精神的推广学习与感悟交流,敦促艺传师生体会“五老”的奋斗、开拓、坚守与传承,以前辈为标杆,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目标,不懈奋斗勇担时代使命。
为使更多青年学子从优秀前辈的奋斗故事中受益,我院特推出征文成果展系列,登载2019年-2023年的6篇获奖征文,以下为2022年“优秀征文”《幸遇恩师一生执教,弘扬书法翰墨传薪》:
幸遇恩师一生执教,弘扬书法翰墨传薪
——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秦永龙教授
秦永龙老师已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,受访那天,他拄着老旧的木制拐杖,左手不断微微颤抖,将如烟往事淡写轻描,也频频擦拭眼角,许是微风入窗,许是怀念成行。
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降下雷霆之势:“一个人总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国家、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。”
于他而言,自己只是一个轻若鸿毛的躬耕人,幸会书法、幸遇恩师、幸逢盛世,能够在书法的艺术世界中徜徉,能够在热爱的教师岗位上奉献,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一笔笔谱写新的篇章。
艰苦求学,扎实问道书法
1943年,秦老师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的小山村,父亲身体欠佳,母亲一人拉扯四个孩子。虽求学艰难、境况艰苦,他却不坠青云、自力更生,通过放牛、砍柴、砸岩石等积攒学费,并且爱好书法、勤于练字。天道酬勤,1964年他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,在象牙塔中愈发勤勉。留校任教后依然坚持练习书法,只是苦于无师指点,不得妙法、停滞不前。转机降临在1974年,秦老师通过系里一位老师的推荐,幸运结识启功先生,自此经常前往先生家请教,甚至每周与先生晤面3、4次,每次都是收获满满。
先生的“临古”两字让秦老师恍然大悟、点通灵犀。在安心临古帖,刻苦练大字,学习披沙拣金的过程中,秦老师取法乎上,终有所得,写出的字流露清致俊秀、温文尔雅的书卷气息与君子之风。
回忆与启功先生30年来的交往,秦老师感慨道:“我没有福气当先生的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,所以不敢说自己是先生的学生,但我实实在在地跟先生学习到了做人、写大字、做学问的本事。”
一生为师,呕心哺育后学
1982年,秦老师接替启功先生在北师大教授书法课程。但书法艺术历史之悠久、体系之庞杂、文化之精深、意蕴之悠长,并非一门课程便可尽数道来。秦老师很快意识到:必须设立书法学科,才能更好地让千年书法艺术灌溉当代青年学子,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品格。
此后,除了上课、练字、研学,秦老师又给自己布置了一门日复一日的功课:设立北师大书法专业。2000年,在不断努力争取之下,学校设立书法学科,秦老师受邀成为书法专业的第一位系主任,作为带头人担起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任。随着新兴书法专业的第一批学子入学,秦老师发现了新问题:师资捉襟、经费见肘。此后一连十年,秦老师从未在任何节假日放松休息,而是努力于寻找经费改善书法教室的授课环境,努力于邀请书法艺术各门类人才大家来校授课。
作为系主任,秦老师更看重的是书法教师的岗位,他倾尽全力培养学生的理论、实践、学术能力,课上认真教授知识,课下守在教室指导作品甚至亲身示范,有同学竟收集到秦老师墨宝几十幅,足见秦老师的付出。
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给秦老师敲响了健康的警钟,2002年春天,秦老师多年的胃病发作并恶化,但他却依然坚持办公教课,毫无懈怠。直到有一天胃痛得使他蜷缩在床上,在师母和学生们的一再劝说下,才将自己课堂内容嘱托给学生,一一落实后才去医院检查治疗。住院半个月后,胃部疼痛刚刚得到缓解,秦老师就急急忙忙出了院,重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中去。
砥砺奉献,尽心中华传承
书法专业成立初期,启功先生受到秦老师邀请观看学生们的作品展览,兴奋地夸同学们写的字“书风纯正”,并认真为每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和鼓励。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的认可,更是对秦老师专业培养方向的肯定,师生们都备受鼓舞,专业教室和办公室的熄灯时间也越来越晚。多年耕耘、协力同心,北师大书法教育在国内取得领先位置,受到业内广泛好评。
2005年,启功先生驾鹤西去,秦老师悲痛欲绝。其后两年,秦老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:个人捐献30万元在北师大书法系设立“坚净奖学金”,以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有志于书法实践与学术研究,以培养更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人才。
启功先生设立的“励耘奖学金”,以其恩师陈垣先生的书斋“励耘书屋”为名;秦老师设立的“坚净奖学金”则以启功先生的书斋“坚净居”为名,从励精耕耘到坚毅洁净,秦老师树立了书法系师生传承师长学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诚挚榜样,相承有迹、教泽绵延。
访谈中,秦老师语气坚定地说他不日将再进行书法义卖,为坚净奖学金填补70万,“希望更多书法人才能够享受到这份‘奖学餐’。”
“一个人总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国家、自己的民族做点什么。”这句话,他坚守了几十年。
每当晨光熹微,他依然会端坐执笔挥毫窗前,用作品和思想行走在推动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最前沿;纵然退休多年,他依然常在艺术楼驻足、常在书法教室流连,时刻关注书法专业的动向与发展。
受教于人,教书育人,如今秦老师的许多学生也作为教师在神州大地遍植桃李。代代师承、薪火相传,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沿着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文脉跨越千年,前辈们的奋斗精神与顽强意志也将在新时代赓续血脉、如秦老师这般延续下一个几十年。
今后,艺术与传媒学院将在教育部和我校关工委的有力指导下,持续开展“读懂中国”主题教育活动,充分发挥“五老”的正能量,巩固深化学习教育成果,鼓励师生将“五老”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,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挥积极作用。